375星火征途,匠心织梦-《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第(1/3)页

    丝路共修勘探队的征程,远比预想中更为艰辛。离开敦煌熟悉的绿洲后,眼前便是绵延无尽的戈壁与沙海。烈日在头顶炙烤,热浪扭曲了远方的地平线,马蹄陷入流沙,驼铃在死寂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单调。这支由多国精英组成的队伍,首先需要对抗的,是严酷的自然。

    大乾工部的官员擅长规划与统筹,但对西域具体的水文地理了解有限;波斯的工程师精于城市水道与坚固石桥的建造,面对变幻莫测的沙丘移动却经验不足;而西域本地的向导虽熟悉传统路线,却缺乏大规模工程勘测的眼光。最初的磨合期,分歧与摩擦时有发生。

    队伍的首领,大乾工部侍郎韩青,是一位沉稳干练的中年官员。他并未强行压制不同声音,而是每至夜晚扎营,便召集各方代表,围坐篝火旁,将白日遇到的难题一一摊开。他们争论,有时甚至面红耳赤,但目标一致——找到那条最优的路线。

    “此处看似平坦,但据老夫所知,春季雪融时,天山下来的洪水会淹没这片谷地,”一位满脸风霜的楼兰老向导指着地图上的某处说道。

    波斯工程师哈桑则指着另一条线:“我们波斯的经验,道路需尽量取直,减少弯道,才能提高商队效率。若绕行远处山麓,路程将增加五日。”

    韩青凝神听着,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取直固然好,但若道路被毁,效率归零。老丈所言的水患必须避开。但我们可否在此狭窄处,仿效波斯技法,修筑一座抬高的石质路基,或简易水桥,既避水患,又不致绕行太远?”

    这种基于实地考察、融合各方智慧的讨论,渐渐成为勘探队的常态。他们不再仅仅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专家,而是成为了一个共同应对挑战的整体。在一次勘测潜在水源地时,队伍遭遇了罕见的沙暴,狂风卷着黄沙,遮天蔽日。是熟悉沙漠脾性的向导带领大家找到背风的岩壁躲过一劫;而在搭建临时庇护所时,波斯工程师设计的快速支撑结构和大乾匠人携带的坚韧防水布则发挥了关键作用。共历生死,让这群人的心靠得更近。

    消息通过驿骑断断续续传回长安。风澈与慕容冷越仔细阅读着每一份报告,对勘探队遇到的困难感同身受,更对他们的每一次突破欣喜不已。

    “韩青此人,堪当大任。”风澈放下最新一份报告,对慕容冷越说道,“能融汇各方之长,不拘一格,正是共修丝路最需要的人才。”

    慕容冷越点头,补充道:“勘探队所需物资,已命敦煌技援司全力保障。另外,染霜妹妹提议,可将勘探队绘制的沿途风貌、奇特动植物,甚至遇到的部族风情,简单绘制成图,由纹样融汇坊尝试设计成新的‘西域风物纹’,将来或可用于交换或赠礼,也让长安百姓更直观地了解西域。”

    长乐宫内,风染霜的“纹样融汇坊”果然又有了新灵感。穆罕默德王子拿来了勘探队送回的一些沿途见闻的素描——有奇特的风蚀蘑菇石、奔跑的野骆驼、以及某个游牧部落帐篷上的独特徽记。风染霜与匠人们兴致勃勃地研究着,将这些充满野性与异域风情的元素,巧妙地分解、变形,融入原有的融合纹样之中。她设计的一幅“瀚海行旅图”纹样,以深浅不一的褐色和金色丝线,勾勒出沙丘的起伏,间以点点绿意代表沙棘和柽柳,一行抽象的驼队商旅穿梭其间,既写实又充满诗意。

    “王兄见到此图,定会想起勘探路上的艰辛与壮阔。”穆罕默德王子赞叹道,眼中流露出对遥远征途的向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