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朕可以通过骊山的评比方式来决定官吏的升迁?” 上官仪回道:“陛下,官吏升迁往往取决于风闻奏事,但各县的县官能力尚有高低,如果一县县官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然在治理上会弱他人一截。” “这不仅仅是取决为人处世的品行,更注重能力,骊山用人向来是按能力来决定的,臣在骊山多年深有体会,一个人的能力与出身无关,与其身世无关。” 李世民重新坐下来喝下一口热茶,沉声道:“这种做法可以用在关中各地吗?” “臣以为还要多看几年,再作定论。” “好。”李世民合上奏章,“从今天起你任京兆府尹,统管长安十二县,以及左辅二十四县,给你一年的时间,朕要看到功效。” “喏。”上官仪躬身行礼道:“臣告退。” “对了。”李世民忽又道:“张阳称病要辞官,你代朕去看看他,你也是骊山旧人。” “臣这就去。” 上官仪躬身退出了甘露殿。 正如许敬宗与晋王所言,京兆府的位置并不适合裴行俭。 裴行俭早晚会被迁往其他位置,也会在军中有一席之地,不会一直是京兆府尹。 如此人才留在京兆府太可惜了。 也正如他们所言,陛下是有意将我放在京兆府的位置上。 上官仪走出皇城的时候遇到一个太监,他躬身道:“上官府尹,陛下忘了吩咐,老奴这里有一道旨意要去骊山宣读。” “嗯,你随老夫一起过去。” 骊山,刚送走了卢照邻,又来了上官仪。 张阳正在渭水河边将一只只鸟儿从网上取下来,放入竹篓中,再将这些鸟儿放生到更远的地方去。 目光瞧见了上官仪,便问道:“近来可好?” “听说县侯病了?” “那都是辞官的借口,上官仪不用取笑我了,陛下没答应吧。” “陛下只是让下官来看望,下官现在是京兆府尹了。” 一旁的太监拿出黄绢念道:“骊山县侯任职太府寺卿事必躬亲,今关中作物丰富,仓储充盈,南瓜,葡萄,胡瓜等作物培育皆有成效,此等社稷之功当赐地千亩,加封正议大夫,可入宫直奏,无须通禀。” 念完这个太监便离开了。 张阳接过旨意,身上又多了一个正议大夫的官衔,至于这个赐地千亩也不知道是哪里的土地。 还要等着朝中的文书下来。 “让上官兄见笑了,我这辞官不成,身上又多了一个官衔。” “县侯,陛下此举是希望县侯莫要轻易辞官,正值朝中用人之际。” “人都说我骊山距离天家很近,这样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上官仪安慰道:“县侯未免人云亦云了。” “现在你是京兆府尹了,拿着长安令的官职,裴行俭要怎么办?” “等他们北征回来,陛下还会再作安排的。” 张阳将竹篓中的鸟儿交给一旁的村民,一边走着问道:“最近好吗?” “都挺好的,下官在京兆府官衙也很自在,也不用在意旁人的眼光。” 上官仪又道:“狄知逊回来了,此番回来任职户部侍郎,陛下已经做了安排,今年开朝之后他就是户部尚书,朝中三省六部,县侯身居左丞,六部之中有礼部尚书与户部尚书,皆是骊山一系。” “更有中书省的许敬宗,鸿胪寺的李义府等人,军中还有裴行俭,更有下官,朝中的人都说县侯虽不在朝中,可骊山一系的权势更大了。” 张阳点头道:“我的权势越大,有人越不希望我辞官。” “县侯正值青壮年,这才刚年过三十,正是男子最鼎盛的年纪,怎能在这个时候退下来。” “我不是说陛下,我是说朝中另外一位颇有权势的外戚。” “是赵国公?” 张阳无言点头。 上官仪斟酌道:“朝中形势越发复杂,长孙无忌是外戚,骊山更是外戚,两边尚且能够平衡,朝臣都很清楚骊山一系与赵国公一系素来不和睦,似乎从县侯任职礼部尚书便开始了。” “对呀,这么多年了许敬宗与褚遂良,唐善识他们还是水火不容。” 第(2/3)页